談吐應對入門

  與人見面的第一印象,是他的衣著和外形。
  有些人初見面令人印象深刻,但是相處一段時間,就會出現「耐看」與「不耐看」的差別。「看」是一個人的「外形」,短時間不可能出現大幅度的改變。為什麼有人相處沒多久就覺得不耐看?說穿了,就是他的言行所產生的邊際效應。
  當你討厭他的言行,就覺得不耐看;反之喜歡,就覺得耐看。
  與人相處應對的言行,只是一種習慣。一旦養成好習慣,你不必多付出什麼,大家就會覺得你客氣、謙虛;若不幸養成壞習慣,你也沒省略什麼工作,大家卻會覺得你傲慢、自大。
  與人相處,一定要留意自己的習慣。
目光正視和你談話的人
 

  最近為一家公司招募人才,在幾星期之內和三、四十位陌生人面試。以前從不覺得「目光正視和你談話的人」有多麼重要,如今深深感覺,這小小的動作無形間流露出許多訊息。
  有人對你說話,要看著他的眼睛。如果講話的對象改變了,轉過頭面對那個說話的人。反過來說,不管你對誰說話,都要看著他的眼睛,甚至對服務員說「謝謝」,也一樣要注視他的眼睛。
  不妨從現在開始,注意和你談話的人,誰具備這特性?他是什麼樣的人物?你能從他的目光感受到什麼?
  就我的感覺,保持眼神接觸不只展現說話者的自信,也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,還可以讓你說的話更富感情。至於那些目光東移西瞟、無法專注的人,讓我感覺他心虛、不夠穩重、做事不專心、不確定自己講話的內容,或是心術不正。
學會聆聽的藝術
  越是膚淺、自以為是的人,越不懂得聆聽別人的意見。
  聆聽絕不是「閉嘴、注視發話者」那麼簡單,要用「心」去聆聽。也就是試著進入他的內心,從他的觀點看事情。
  聆聽比發言要困難得多,因為聆聽需要自我克制──把注意力從自我身上轉移到他人身上。
  許多人在交談的時候,老把「我明白、我明白」掛在嘴邊。注意看,那些常說「我明白」的人,是不是通常一點都不明白?也有人喜歡以自己的經驗否認他人的意見,使用「你錯了」、「這樣不對」、「胡說」……,一句話就堵住對方。多聆聽對方的看法,適時說幾個誘導問題,讓對方覺得你對他說的話感興趣,你能以同理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,如此才能達成談話溝通的目的。
掌握閉嘴的時機
  會講話,並不代表話很多。
  靜心看那些說話咄咄逼人、滔滔不絕的人,他們是「喜歡講話」還是「會講話」?
  什麼是會講話?
  要能夠達到講話的目的。
  會講話的人一定會先聆聽,再精簡扼要地適時說一句「漂亮的話」。隨時提醒自己「閉嘴」(尤其那些自認為很會講話的人),當你發現對方失去聆聽的意願,不必再多考慮,立刻閉嘴。
與長輩應對的基本禮貌
  遇到長輩要面帶微笑,主動呼早道好。長輩問話,一定要清楚回答:「是/不是;有/沒有」,或說「我不知道/我不確定」,不可以光是點頭或搖頭,也不可以含糊回答「哦」或「嗯」。
  「好/不好;可以/不可以」通常是面對平輩或下屬的用語,要避免對長輩使用。
請、謝謝您、對不起──隨時隨地掛在嘴邊
  「請、謝謝、對不起」是很簡單的三句話,卻有神奇的功效。習慣說它的人是脫口而出,讓人聽起來既自然又誠懇,不僅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,更可能避免一場無謂的爭執。
  一、有事麻煩別人、示意別人做某事,要說「請」。
  想想看,「請進」、「進來」,這兩句話的語氣有什麼差異?聽的人心裡有什麼不同的感受?同樣說兩個字──用一樣的時間、花一樣的力氣,你應該選擇哪一個?
  凡事多加一個「請」,讓人感覺受到尊重。你尊重別人,別人也會尊重你,自然樂於配合你的「請」字行動。
  二、受到別人幫忙,或是別人為你服務,不管對方是誰,都要說「謝謝」。
  即使是餐廳的服務生為你上菜、斟酒、倒茶,你的目光也應正視他,發自內心地說「謝謝」。該說謝謝的時候不說,別人可能認為你「不知感恩、不識相、不懂禮貌」;不該說的時候說,別人可能認為你「謙虛、客氣、有教養」。禮多人不怪,走遍天涯海角都是如此。
  三、打擾到別人,或發現自己的錯誤,要說「對不起」。
  所謂打擾,就是別人正在做某一件事,因你的出現、動作,或聲音干擾到他。例如在餐廳用餐,你的手機發出聲響;在圖書館看書,你打一個噴嚏;或是你走進別人的辦公室,那人抬起頭看著你。
  做錯事,當然要說「對不起」。有時候明明不是你的錯(好比說別人踩到你的腳),你也可以主動說「對不起」。管他誰對誰錯,搶先說「對不起」,往往能及時化解一場可能的衝突。
避免吵架
  當你發現吵架無可避免,只可能有三種情形──你無理、對方無理,或是雙方都無理。
  如果是你無理,怎麼有臉和別人爭吵?
  如果是對方無理,和「不講理的人」爭吵,有什麼意義?
  如果是雙方無理,都應該閉嘴。
  吵架只有反效果,絕對要避免。當爭執一觸即發,大部分的人都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,這時最好換個人來處理,或是調頭離開。
  不去處理,就是處理吵架心情最好的方法。
善用幽默
  會講話的人,必然是善用幽默的人。注意聽名嘴演講,通常他們會以笑話來開場。也有人說,演講者在一分鐘之內無法令全場哄堂大笑,就不是一個高竿的演講者。
  幽默的人大致可區分成兩種。一種是天生反應快,靠的是靈機應變,適當的時機一句話就逗得眾人眉開眼笑。另一種靠的是後天培養,必須多看、多聽、多記笑話,這才能在適當的場合講適當的笑話。如果不適當──當時的氣氛不好,或是笑話挖苦到在場的某人,反而會收到反效果。
勇於表達內心的感情,不吝於讚美並問候他人
  初到美國生活,對他們的友善感到不太適應。例如在大庭廣眾打個噴嚏,身旁的熟人必會馬上關心地說聲「上天保佑(god bless you)」,甚至走在街上的陌生人,偶爾也會友善地說出這句話,說「上天保佑」儼然成了他們聽到噴嚏的直覺反射動作。此外,碰面時一句「今天好嗎」、「週末如何」、「哪天有空聚聚」……,也說得十分貼心。看電視、電影,或實際看外國夫妻相處,聽他們相互的稱呼──親愛的、甜心、蜜糖、吾愛──講得又大聲又自然。再想想我們中國人,尤其是我們父母那一輩,何曾聽他們公開講過一句類似的話?
  走在街上,大多數美國人也十分有禮貌。例如你隨他之後通過一扇門,假如只差幾步,他會扶著門等候你。上下樓梯,明明樓梯的寬度夠兩個人擦身而過,只要其他人先進入樓梯,後到的多半會耐心地等候在樓梯口;先到的則會加快腳步,並說「謝謝」。汽車在沒有紅綠燈的路口遇到行人,十之八、九會禮讓行人。兩線車道合成一線,不必交通警察指揮,必然是自動地「左一輛、右一輛」輪流通行。
  看看別人,想想自己。中國不是禮儀之邦嗎?我們的禮儀表現在哪兒呢?
  等慢慢在美國待久了,也才發現他們虛偽的一面。
  例如見面時的問候話──今天好嗎、週末如何、哪天有空聚聚──每當我想正正經經回答這問題,問話的人已轉身離開。後來才發現,那完全是客套話,沒人真正關心我今天好不好、週末過得如何,也無心和我聚一聚。至於那些滿口「甜心、吾愛」的夫妻,昨天還說「我愛你」,今天可能就協議離婚。
  這些奇怪的現象看多了,我才領悟,美國人很能發揮「口惠」的效益。
  博取別人好感的手段有許多種,什麼是最便宜、最不費力的?
  不就是「口惠」?
  例如請人吃飯──要花錢,幫人做事──要花力氣,然而講幾句好聽的話,會讓你少幾塊錢或是少幾兩肉嗎?很簡單的道理,偏偏東方人過於保守,講好聽是惜字如金,其實是吝於讚賞或問候別人。
  為什麼我們不能善用「語言」這個最廉價的工具?
  只要有機會,多抱抱自己的家人,發自內心地告訴他「你愛他」。大方地稱讚女伴、女同事、女同學,她今天看起來特別美麗、衣服穿得多漂亮、裝扮很有氣質。對親朋好友或同事,要經常表達你友善的關懷。不要吝於讚賞別人。稱讚別人優秀,絕不是顯示自己無能。